全國直營門店突破300家登頂湘菜連鎖TOP1,蘭湘子憑實力一騎絕塵
摘要:找準細分賽道的蘭湘子,以極致的用戶思維,筑牢品牌護城河,憑實力登頂湘菜連鎖TOP1。
近年來,餐飲行業(yè)湘菜菜系發(fā)展勢頭強勁,賽道玩家眾多,市場規(guī)模增速表現亦整體高于中式正餐。
根據紅餐大數據,截至2023年9月,全國湘菜門店數達到11.8萬余家。且近一年來,新增約2750家湘菜館,關閉的近約600家。湘菜品牌門店數量在中式正餐門店總數中亦占比最高,達到15.6%。過去三年,不少連鎖湘菜品牌逆勢拓店,擠出多個實力品牌,如蘭湘子、費大廚、農耕記、彭廚等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立于2019年的蘭湘子,是湘菜賽道近三年跑出來的實力品牌,截至目前,其全國門店已經突破300家,登頂湘菜連鎖TOP1,以一騎絕塵的姿態(tài)領跑湘菜賽道。
那么,蘭湘子到底是如何在激烈的湘菜競爭市場中,打勝突圍戰(zhàn)的呢?
找準細分賽道,聚焦湘菜小炒
近年來興起的一批湘菜品牌,大都主打“大單品”的競爭模式,比如費大廚的辣椒炒肉、壇宗的剁椒魚頭、炊煙的小炒黃牛肉等等。雖然在宣傳策略上,大單品靠著“店名+品類”的品牌公式,容易被消費者記住,但其實也極易被模仿甚至被超越,競爭壁壘較低。
而蘭湘子在行業(yè)內率先打出湘菜小炒的定位,立刻形成差異化。
湘菜小炒不局限于某一單品,盡量將菜品做得精而全。相比一道爆款菜品,小炒帶給消費者的想象空間更大。
這也與蘭湘子的客群定位分不開,蘭湘子的目標客群聚焦在25-35歲的年輕白領,年輕人的選擇有多樣化與追求新鮮感的特征,小炒模式意味著菜品更豐富,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,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消費場景和增加復購,同時有助于品牌形成強大的產品壁壘。
找準細分賽道后的蘭湘子,持續(xù)深耕產品,將“小炒”的特點刻畫到極致。小炒菜作為湘菜最重要的分支之一,“熱”“快”“干”“香”幾大特點誘人食欲,十分符合當下年輕人對于“爽”“辣”口感的追求。
熱辣的鍋氣是湘菜小炒的靈魂。在當下預制菜盛行的餐飲市場,蘭湘子所堅守的新鮮現炒讓其成為消費者心中的“寶藏”品牌。猛火、快炒、出鍋,一道道鍋氣十足、鮮香爽辣的湘菜小炒,治愈了無數上班族饑腸轆轆的身體和精神。
極致的用戶思維,筑牢品牌護城河
對內,蘭湘子深耕產品本身,將湘菜小炒的精髓發(fā)揮到極致;對外,蘭湘子則以極致的用戶思維,以客戶的滿意度為牽引,筑牢品牌的護城河。
打工人注重效率與口味,蘭湘子便圍繞效率與口味,將客戶滿意度拉滿。
在效率上,想要流程夠快,必然犧牲口感,這也是預制菜盛行的原因。然而,蘭湘子卻憑借夠硬的管理實力,讓效率和現炒實現了完美融合。采用廚師菜品承包制,每個廚師全權負責4—6個菜,不選擇超過150秒出餐的菜;前廳兩套點菜二維碼,縮短3分鐘等餐時間。從上到下,形成了一條極致高效的運轉鏈條。
為進一步提升顧客用餐體驗,蘭湘子還推出五大承諾:25分鐘全上齊,超時的菜免費;不好吃的免費退換;等位超時送指定菜品;餐巾紙免費使用;餐后打包免費。
在口味上,蘭湘子照顧到不同區(qū)域人群的不同口味需求,做到了地道與適配性的極佳平衡。針對不同市場的口味需求,適配不同等級的辣度、咸度和本地化產品。雖說眾口難調,但為了做到眾口滿意,蘭湘子發(fā)揚了湖湘文化“敢為人先”的精神,把外菜系中的精華融入湘菜體系,同時堅守傳統(tǒng),保證湘菜味型及底蘊,做出外地人也能接受的新派湘菜味道,菜品包容性極強。
口味適配的成功,也離不開背后的深耕,蘭湘子與專業(yè)數據公司合作深度調研,建立全國市場的味型數據庫,為口味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而在守住湘菜的地道根基上,蘭湘子選擇在食材上大力傾注。蘭湘子的核心菜品均采用集中采購、集中配送的模式,通過在全國各地建立的分倉,實現新鮮食材當天配送。高效率的供應鏈體系,是效率與新鮮度的雙重保障,也為蘭湘子的高性價比提供堅實的基礎。
此外,蘭湘子嚴格控制貨源,選購的食材高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,且核心食材原產地直采,如大米在哈爾濱五常市合作種植基地、辣椒在湖南合作種植基地,保證食材的產量和品質穩(wěn)定性。
在湘菜紅海中找到藍海,把細分賽道做到極致,是蘭湘子戰(zhàn)略聚焦的成功;以客戶的滿意度為引領,極致的用戶思維,讓蘭湘子成功筑牢品牌護城河。短短5年時間,蘭湘子突破300+門店,創(chuàng)造湘菜門店的連鎖奇跡。一騎絕塵的蘭湘子,憑實力登頂湘菜連鎖TOP1。
來源網絡